作为一名成功的连续创业者,从“柏埔”品牌到“应空间当代艺术中心”再到“智造帮”,赵剑英究竟有何秘诀呢?
“其实创业与其他的人生过程,对个人素质的要求没什么不同,无外乎勤劳、勇敢、持续、为善等等。《道德经》说‘治大国如烹小鲜’,创业亦如此。”
艺术的推动者
这些年,尽管赵剑英也涉及软件开发和原材料、供应链管理等领域,但“艺术和设计”无疑是她的事业版图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。“与其说是我选择这两者,不如说是这两者选择了我。在中央美术学院读书时,我就注意到:中国现代艺术和设计之间的互动是非常强烈的,比如钟熀、张光宇、雷圭元、庞薰琹等一代重要绘画大师,同时也是家居设计领域的先驱。我认为在美的事业之间,没有隔行隔山,而是一体共生的。”
与这一理念相呼应,在艺术领域,无论是开空间、策展出版、赞助美术馆、支持实验项目、做收藏等等,赵剑英并没有把自己看作一个拥有多重身份的角色。“我的目标只有一个:那就是成为艺术的推动者。我特别想要分享的项目是,我们应空间当代艺术中心的一项长期计划,即‘应空间当代艺术史研究项目’。在这个项目中,我们从80年代活跃的艺术家开始梳理,并且和活跃的艺术理论家与写作者展开合作,把这项研究成果通过出版、讲座等形式与国际公众分享。我们把这项工作,看作中国当代艺术的 ‘基础建设’。”
尽管应空间当代艺术中心十年前创立于北京,但赵剑英其实对深圳从来并不感觉陌生,反而倍感亲切。“从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来讲,我们这一代的机构都很受益于黄专、卢迎华等等当初来深圳工作的学者老师们他们当时开展的一些工作,以及他们所开启的一些视野。同时,深圳有一种朝气蓬勃的城市活力。我居住在这里,和朋友们交流中感觉到本地对更加多元的艺术场景需求很高。”
自然地,对深圳艺术产业的未来,赵剑英抱有非常乐观的态度,所谓“来了就是深圳的机构”。“深圳从无到有的造城历史,恰好与中国当代艺术1980年代至今的历史遥相呼应,同脉同频,这其实也是一种理解中国当代艺术很重要的文化基础。这两个进程的动力,关乎我们的价值观和信念——我们也决心把我们的经验、资源、最好的艺术带到深圳来。”
融志趣于事业
目前,应空间当代艺术中心正在天琴湾和超级总部基地所展出的展览是《何多苓:游戏之必要》,展期将持续至2023年11月25日。“这个展览是我和许知远老师联合策展的,筹备了大概两年。这两年间我们梳理了何多苓老师创作的历程,收集了大量的资料,我们委任研究员的论文到开展时已经完成一年半了。”这个展览是从70年代初,何多苓在大凉山插队时目击的彗星作为序章,讲述了他创作中一些关键词。这个展览,两个馆关注的角度不同,一边偏向作品回顾,一边倾向文献研究,各有重点。“许知远老师为展览起了标题并写了论文,非常神来之笔和有创见,他描述了传统艺术评论领域没有触及的角度:何多苓的游戏精神。这恰恰是何多苓老师与众不同之处。 ”
在艺术之外,赵剑英也非常欣赏何多苓松弛、从容的人生态度。懂得让自己愉悦,对事物都抱有好奇心,因此作曲、画画、写作、设计建筑、创办美术馆,都当作好玩的事情。同时,对自己事业有着严格的自律和自我要求。“国内画家中最勤奋的人,何多苓老师一定是其中之一。我去拜访他的工作室和美术馆,看到他天然无修饰的花园,感到了一种天然又纯粹的、并且生活和工作一致的人生哲学,对我启发很大。”
在人生旅程中,赵剑英受父母的影响也很深。“我是大理白族,在我小时候记事起,父亲和那个时代其他白族男子不一样。他对女性的态度非常平等,无论是对我妈妈还是我和妹妹。他没像其他生意人那样一定生个男孩接班,也没有让母亲自己在家做家庭主妇。而是父母在一起在外做生意,他们之间的彼此启发、支持和进步,成为我骨子里的基因。”也许正因为如此,赵剑英认为创业是一场无性别运动。“身为女性,我很天然会感受到女性这个身份的一些特性。这些特性一方面有很宏大的语境:比如女性的文化传统、社会结构中的权力安排等等。另一方面也很微小而具体,关于个体那些细枝末节的感受。但从十年前开始创业,我就意识到,创业只关于好的想法、高超的管理、丰沛的精力,而无关性别,这也是当时说这句话的原因。尤其这些年我也看到,身边现在的优秀的女性越来越多,在我生活的城市深圳,女性企业家的比重逐渐在加大,可以和她们一起合作、交朋友,也是令我感到很开心的事。”
且汲取且回馈
汲取人生滋养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态度,它有助于帮助我们不断成长,在逐渐提升智慧的过程中最终成为想要成为的人。“我出差时会一直保持阅读,阅读范围很广,从企业经营类到哲学都有,虽然常常不求甚解,但很受益于阅读的滋养;作为云南人,品茗和插花都是我从小耳濡目染的事情,这个习惯持续到今天 。
回馈,既是对滋养的回应,更是责任与担当的体现。“我很愿意再次推荐这部很喜欢的电影,名字叫做《无问西东》。从电影语言角度来看它其实有很多笨拙的地方,但我必须诚实地说,我非常非常喜欢和尊敬这部电影。我从影片中那些迎面相遇的,不同时代的先辈故事里,看到了生命和灵魂。就像影评家木卫二说 ‘《无问西东》就像你收到一张纸条,上面书写了康德,字写得颇为难看,但你还是愿意把这张纸条传递给另一个人。’我也有这样的感觉,很愿意分享这部电影给更多朋友看。这部片子现在算老片了。当时刚放映时,我包了好几场请朋友们都来看。我认为,《无问西东》里所传达的这套价值观包含了善的发心、广阔的视野和格局、共同体的交情、青年的心气、个人价值的实现。理浅,但情深。我很自然想到了我的本科母校,她的前身是西南联大,当我看到影片云南那个段落,有着时空交错的强烈触动,也有着家族徽章式的骄傲和自豪感。我一直在想,我们做生意、做设计、推广生活方式、塑造品牌价值,并把这些作为安身立命之事业,利益之外那个最重要的内核到底是什么? 影片提醒我们,我们做的所有所有一切,我们的兴趣、审美、教养,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仍是有可能改变时代的进程,有可能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好,有可能影响更多人获得美好的生命体验——这就是我们投身事业之中,该有的基本信念。”在今天,我们依旧需要这样一个更远的东西、更长的时间和更深的愿景来支撑现在的、当下的、细枝末节的实践。片尾致敬的那些西南联大师生名单,几乎是中国近代知识界的半壁江山。当所有的人被动员起来,一腔热情持续努力,所取得的成就是非常惊人的。
王家卫曾说,“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,有灯就有人”,赵剑英便是这样一个期待自己的所思所念,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益处的人。
- END -